匈牙利为什么油价涨价_匈牙利为什么对华友好

标题:关于苏联解体

“谈论前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调查一件神秘突然亡案子而不考虑谋杀”。----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

美国是如何把苏联拖垮的

杨斌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前苏联***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前苏联的制度解体。鉴于这一新披露的历史教训,我们应对前苏联剧变的原因重新进行反思。许多人将前苏联垮台的原因归于计划经济的僵化,这种观点有道理但却是不够全面的。尽管前苏联、东欧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的确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发展速度却远远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俄国曾是欧洲非常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日俄战争中无论海战、陆战均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但是十月革命后前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次大战时期,前苏联的坦克、飞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领先于日本,以致在外蒙和东北的战争中日本已显得不堪一击。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保罗?肯尼迪,曾撰写《大国的兴衰——没有永恒的霸权》一书,提到以1913年的工业生产为基数,到第二次大战前的1938年,前苏联的工业增长速度比较美国快数倍,确保了拥有强大工业实力对抗德国侵略。尽管前苏联曾在二战中蒙受了巨大损失,美国因本土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工业科技实力进而大大增强,但是,前苏联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并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80年代许多工业品生产甚至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成为能够同美国抗衡的惟一超级大国,特别是军事力量无论在常规军备和核导弹方面,强大到足以对抗美、英、法等全部西方盟国。实际上,二战后美国的国际战略家早已深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越性,单纯依靠美国的力量难以遏制其扩张趋势。正因如此,美国才改变了将德国、日本变成农业国的初衷,通过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植西欧、日本和台湾、南韩。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爱德华曾指出,美国的对外援助总额的80%,提供给了社会主义世界的周围国家和地区。

同西欧、北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前苏联、东欧的经济仍然相对落后,无论在工业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二战以来前苏联、东欧仍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如50年代前苏联的国民收入和许多主要工业品产量仅为美国的1/3,到了80年代,前苏联的国民收入上升到美国的67%,工业生产上升到美国的80%,钢铁、石油、化肥、水泥的产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在就业水平和社会分配方面,前苏联、东欧经济显示出相当的优越性,长期以来基本上不存在失业现象,相当多的部门还面临着劳动力的短缺,社会收入的分配也更加平均化。

美国的国际战略专家布热金斯基认为,前苏联的计划经济虽然能够生产出大量的洲际导弹和核潜艇,但是,无法生产出充足的“黄油面包”,从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实际上,布热金斯基曾经担任政府的国家安全秘书,深知这正是美国瓦解前苏联制度的秘密战略。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透露了美政府秘密策划瓦解前苏联制度的内幕,里根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雇佣一大批专家,包括心理学、历史学和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专家,拟定了美国瓦解前苏联的“软战争”战略,重点放在动摇前苏联***对自身制度的信心。美国政府一直大力推进核军备竞赛,蓄意利用前苏联曾遭受侵略的敏感心理,逼迫其片面发展军事工业以消耗经济实力。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设法压低石油价格以耗尽前苏联的外汇来源,迫使其陷入经济困境进而瓦解对自身制度的信心。尽管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和美元的地位,能够从世界各地廉价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是,美国仍然为其秘密战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80年代国债从7000亿猛增至3万亿美元。令人遗憾的是,前苏联政府没有识破美国的秘密战略,否则,经济陷入破产的可能不是前苏联而是美国。

前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此消耗了过多的宝贵资源和科技力量,60年代曾一度有所调整,但是,未能根本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仅仅以此解释前苏联失败的原因,则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前苏联在钢铁、航天和军工方面的成就,毕竟反映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没有理由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发射数千个卫星,但却无法生产相对简单的轻工消费品。事实上,前苏联的农业、轻工业虽然比较落后,但一般生活消费品还是有充分的供应,小轿车等耐用品以及郊区别墅的拥有率也很高,匈牙利60年代实行改革并改变发展战略后,出现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农业生产率接近西欧国家。值得指出的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虽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有充分就业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仍然高于大多数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许多贫富悬殊的拉丁美洲国家。尽管许多拉美国家的众多人民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甚至每年有数十万儿童因营养不良而亡,社会和武装斗争此起彼伏,但是,美国从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出发,强迫这些国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顾由此引起广大人民贫困状况恶化,从来没有认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了合理性。

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原因在于没有进行体制改革。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的确,前苏联在发展重工业和备战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体制僵化越来越限制了生产率进步,大大限制了社会主义发挥的应有经济潜力。但是,这种说法仍然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前苏联、东欧国家早在60年代就开始试尝经济改革,如前苏联实行了更加重视利润指标和物质奖励的作法,匈牙利从1968年起取消了指令性计划,采取重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些改革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缓解了体制僵化的矛盾,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如果我们对历史事实不采取简单的态度,而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特别令人费解的是,前苏联、东欧的“剧变”不是发生在体制僵化或谨慎改革时期,而恰恰是发生在戈尔巴乔夫大胆推行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年代。由于前苏联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消耗了过多的资源。8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渐趋缓慢,里根政府推行针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进行核恫吓,逼迫前苏联进行军备竞争,压低油价,枯竭外汇来源,造成很大困难。戈尔巴乔夫没有察觉到美国的险恶用心,也没有深入分析导致经济困难的原因,将经济增速趋缓全部归罪于自身的经济制度,恰好误入了西方动摇其制度信心的战略陷阱。其实,当时前苏联面临的美国制造的核恫吓和经济困难,远远不及二战后初期遍地战争创伤的时期,戈尔巴乔夫善良有余而未经风浪,老练不足,误入美国攻心战陷阱导致了前苏联崩溃。彼得?施瓦茨的著作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为了瓦解前苏联的秘密战略,巧妙发动的政治、经济、心理、外交、军事等方面攻势。

美国策划的“软战争”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又开始发动了“攻心战”的第二阶段,通过新闻媒介大肆赞扬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80年代后期资助了一大批前苏联知识分子,前来考察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和理论。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改革的关键时期,美国秘密战略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都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介入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改革,如培养盖达尔、丘拜斯等年轻经济学家,指使索罗斯赞助和参与制订“五百天计划”,推荐精心配制的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改革药方,国际货币基金通过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规定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改革方向,委派哈佛教授萨克斯前往指导俄罗斯改革,等等。最近涉嫌上百亿美元洗钱案的主角之一,俄罗斯驻国际货币基金代表卡加洛夫斯基,前苏联时期曾接受哈耶克基金会精心培训,同西方上层政界人物有直接的联系,后来同盖达尔等人一样被安插担任了要职。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推行改革时期,美国曾用所谓规范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药方,蓄意误导俄罗斯走上自杀性改革之路,直接造成了俄罗斯遭遇的巨大社会灾难。

其实,戈尔巴乔夫曾经面临着许多的改革选择,他本人的改革初衷并非就是瓦解前苏联,但是,却被美国精心诱导走上了毁灭之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也曾尝试类似中国的渐进的改革道路,如加强激励机制、企业扩权和租赁制等等,但是,随着西方精心灌输的规范化改革药方流传,人们心气浮躁地很快被误入了改革歧途。前苏联经济学家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于是轻信了来自西方权威专家的改革建议,否则他们不会发明出成套的规范理论和改革药方,轻率地放弃许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措施。无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叶利钦时期,几乎所有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改革政策,虽然都曾经由本土的经济学家所积极倡导,但实际上都来自美国精心配制的害人药方。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雇员彼得?施瓦茨,撰著说“前苏联垮台不是上帝青睐美国,而是里根政府奉行的政策所致”。他在书中透露,关于前苏联“客观上”是否具有生命力,里根根本不感兴趣,他提出的任务就是,将这种生命力降低到零。彼得?施瓦茨,还毫不掩饰地写到,“谈论前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调查一件神秘突然亡案子而不考虑谋杀。亡的原因究竟何在病人吃的是真正对症的药方吗亡事件是否存在着特殊反常和预谋”彼得?施瓦茨的话如此露骨,倘若我们仍然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就难免哪一天也吃错药重蹈前苏联覆辙。

经历了多年的曲折转轨过程,一些东欧经济学家前不久指出,独联体、东欧国家实行“休克疗法”遭受失败带来的重要启示是,应努力避免受到代表西方政治经济利益的某些国际经济组织的误导,特别是应防止陷入了五个经济理论的误区。

第一个经济理论陷阱,是过渡越彻底,社会代价就越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曾经许诺,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越彻底,持续的时间越短,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就越小,东欧国家会在数月或一年内跨入市场经济,数年内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不幸的是,一些独联体、东欧国家已经“休克”了多年,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仍深陷经济萧条,保加利亚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0%?50%,失业率保持在16%?20%,贫困率仍高达85%?90%,经受了保历史上的最大灾难。一位保加利亚前民主积极分子痛心地说,“在***垮台以前,我和许多人一样,认为***政府有关美国的一切说法和警告,纯属欺骗和宣传。从1989年到1993年,我是一个支持民主的积极分子。我们的陷落,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民主和开放的引诱。那些老人、妇女搜寻垃圾桶的情景,使我见了心痛欲碎10年以后的今天,我真希望当初这一切都没有发生”。1999年罗马尼亚的蒂米什瓦拉市,数千名工人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打出了这样的口号:“回来吧,齐同志,我们愿意与您在一起,不想再受苦了”。具有戏剧性的是当年也在这座城市,爆发了诱发社会剧变的动荡,后来有报道说是西方特工机构操纵的。

第二个经济理论陷阱,是付出代价后,很快会得到补偿。经济理论家向人民宣扬这样的观点,只要忍受一下收入下降和社会保障的消失,就会迎来经济繁荣和现代化。但事实上,许多国家忍受的不是短期阵痛,而是长期煎熬。最令人民失望的不是短期的代价,而是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的确,国民经济迟早会从衰退转入复苏,一些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和爱沙尼亚,经历了三四年的严重衰退后,逐渐开始了经济复苏,但是,人民的失望情绪变得比衰退时期还要强烈,因为他们从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增长中,几乎得不到多少好处,许多人的实际收入仍在下降。据《华尔街日报》刊登《中东欧经济评论》1997年5月号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1996年匈牙利仅有6%的人口收入增长,72%的人口收入下降,21%的人口收入保持不变;波兰仅有20%的人口收入增长,37%的人口收入下降,40%的人口收入大体没有变化。尽管西方报刊将波兰视为“改革楷模”,宣扬靠引进外国投资培育了新中产阶级,但是,占70%多的大多数人口仍未真正受益,属于类似拉丁美洲的两极分化型经济增长。

第三个经济理论陷阱,是所有社会成员同样承担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痛苦。东欧人民认为那些付出艰苦努力创造财富的人应该致富,但实际上,在大多数人陷入贫困的同时,一小部分人依靠不法手段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改革的成果“仅仅是将社会划分为穷人和富人”,这种情形同许多拉美国家实行自由化改革的恶果如出一辙。原来依靠西方援助的期望也落了空,因为西方国家采取了“对上钩的鱼不必多给食饵”的态度,以前给予大量援助的许诺并未兑现。

第四个经济理论陷阱,是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社会就可以实现均富。许多国家推行大规模私有化的结果,并没有像理论家宣传的那样产生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而是导致大多数居民的实际收入锐减,失业人数猛增,老弱病残陷入赤贫的地狱。理论家认为私有化企业提高了效率,通过增加税收可以实现再分配,达到比原来更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但事实上,私有化企业并没有提高效率,而是千方百计逃避税收,如叶利钦政府面对巨额财政赤字,根本无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甚至无法给现有职工和军队发工资,为了赢得1996年总统选举,强迫中央银行动用了数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拉拢人心,却加速了1998年爆发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

第五个经济理论陷阱,是产权一变更,就会提高经营效率。台湾、南朝鲜二战后推行的土地改革,是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近年来东欧国家的土地改革,则是剥夺农民的土地,将其归还给地主。例如,保加利亚曾有很高的农业生产率,农产品大量出口,但是,私有化后生产下降了一半,变成了农产品进口国。西方国家一般是将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而东欧国家私有化的对象是任何国有企业,包括大批盈利的国有企业,许多国有企业在剧烈的产权变更中,反而陷入了严重的亏损,私有化从一种经济手段变成了经济目的,甚至不惜破坏生产力发展,不惜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其真正受益者仅仅是西方跨国公司和本国的新生贵族阶层。

法国《费加罗杂志》于1999年7月份,刊登了一位前苏联的不同政见者的谈话。20年前这位前苏联作家季诺维也夫,曾因反对当局而被驱逐出境流亡西方。令季诺维也夫感到悲伤的是,尽管他反对共产主义的目标实现了,但是他看到俄罗斯也随之被毁灭了。季诺维也夫回答法国记者说,“我过去离开的是一个受人尊重的、强大的大国,现在重新见到的却是一个被打败了的、破败的国家。苏联***政权的崩溃并不是由于国内的原因,这乃是西方历史上取得的最大的胜利”。他还说,“俄罗斯的灾难是西方所希望的,也是西方策划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我知道内情。我看过一些文件和材料,参与过一些准备引导俄罗斯走向亡的研究活动。我对此感到受不了,以至我再也无法生活在那个要消灭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的阵营里了”。

俄罗斯富豪!

国内某些人士提到俄罗斯的进步,每每津津乐道于俄罗斯的GDP和人均GDP。其实所谓俄罗斯的人均GDP是没有意义的,俄罗斯的财富占有情况是世界上最不平衡的,俄罗斯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有30位,手中集聚着3500亿美元的财富,而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仅为5200亿美元,也就是说——所谓俄罗斯的GDP只是这30几个富翁的,而不是全体俄罗斯人的,这还不算数量更庞大的1亿美元至10亿美元这个区段的。可见那个人均GDP均不到1.4亿芸芸众生头上,难怪许多俄罗斯人将“莫斯科是世界上亿万富翁最多的城市(超过纽约、伦敦、东京)”视之为俄罗斯的耻辱,而不是国内某些人肤浅的理解的所谓俄罗斯崛起的标志。这个GDP对俄罗斯人来说是美丽的肥皂泡,诚然他们会在税收、福利上获得一定点好处,但对改变他们自身的状况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富裕”的国度俄罗斯的**要到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卖*,而且据俄罗斯人权组织评估,在中国卖*的俄罗斯性工作者竟占俄罗斯性工作者总数的40%。她们为什么不回国享受高福利、高待遇,而在这里丢国格、人格和“高贵”的俄罗斯人的尊严,看看前面的所谓GDP构成就全都明白了!

附:

[金融时报]身价逾10亿美元俄富豪共30位 掌控3500亿美元

据英国一家财产管理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目前俄罗斯身价逾10亿美元的富豪手中集聚着3500亿美元的财富,相当于俄罗斯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百万富翁财富总和的两倍。

根据福布斯4月号杂志公布的排名,目前俄罗斯的10亿级富豪共有30位,仅次于美德两国。与这些富豪手中3500亿美元的总财富相比,俄罗斯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5200亿美元。

据俄联邦统计署最新计算结果显示,虽然最近几年俄国民收入年平均都上涨10%以上,但相对于富人阶层的收入年均上涨20%而言,穷人的收入根本就没有变化。其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在居民总收入构成中,10%最富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0%,10%最穷人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最富人和最穷人的平均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5倍,是西方发达国家相应指数的2倍多。

千万乃至亿万富豪的频频涌现构成了俄罗斯经济改革中的特殊景象。美国《福布斯》杂志排出的2006年俄罗斯前100位富豪名单中,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富豪有44人,这些富豪的资产总额高达2480亿美元,相当于俄国内生产总值的1/4多。美国《财富》杂志称俄罗斯亿万富翁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不仅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超大富豪和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大富豪数量在增加,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中小富豪如今也增加到10万人之众。富豪财富增长之快、富豪人数急剧膨胀,令许多国家难望其项背。

莫斯科是全球除纽约之外亿万富翁聚集最多的城市。在8.8万名百万富翁中,有33名亿万富翁,按千人数计算,莫斯科亿万富翁数居世界第一。《福布斯》据此评论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很难一次出现那么多的亿万富翁。”至于莫斯科的那种“符合世界水平的”富人,即家庭年均收入12万美元以上者,其数字也不比西方发达地区少。也正是因此,莫斯科居民的富有程度要比周边地区高出2%-2.5%。

与富豪群体的强烈膨胀相比,俄罗斯的穷人阵营却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缩小。俄国社会学家的调查表明,俄罗斯60%的成年人属于贫困阶层,处于较低收入阶层的人平均月工资不超过110美元。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俄罗斯目前有20%的人口生活在赤贫线之下,有关人口每月收入仅1000卢布左右,即约38美元。报告指出,如果俄罗斯全国薪金水平突然下降10%,当地生活于赤贫线之下的人数将会激增50%。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富人和穷人占有和获得的机会不平等,富人越富和穷人越穷的“马太效应”在未来可能更加明显。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10年中,富人变得更富的概率为96%,而穷人能够致富的概率只有30%。

当然,贫富差别并不单纯地从财富数字上体现出来,按社会指标衡量,富人和穷人之间也出现了惊人的落差。以医疗服务为例,俄罗斯首富阿布拉莫维奇目前正投资8000万英镑在莫斯科建造一家俄罗斯最豪华和技术最先进的医院,且专为俄罗斯富人和名人提供“五星级”服务,但普通公民却由于医疗保险资金的不足根本无钱去一般医院看病。同样,富豪子弟可以走进莫斯科的顶级学校,但贫穷子女则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过早地加入就业者的行列。

社会阶层对立情绪

经济转轨中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受挫,前者成为“富人”,后者成为“穷人”——由财富占有结果不同最后导致社会民众的急剧分化,这在俄罗斯格外显著。按照社会结构理论,一个国家最理想的人口财富分配比例是“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各占少数,而中间收入阶层占绝大多数。但在俄罗斯,目前的中间阶层充其量仅占总人口的20%,贫困人口则占60%以上,富裕群体只有6%—7%。除此之外,还有300万本应属于中间阶层但从收入状况考察又归属为贫穷阶层的知识分子。在中间阶层塌陷的情况下,贫富两极的对比自然就异常清晰,二者之间的对抗非常突出。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俄罗斯富人与穷人在财富来源与使用认知上出现的思想分裂相当明显。俄罗斯大多数民众认为,富豪们的财富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有钱人都是些权欲旺盛、利欲熏心、贪婪且不正派的人。

相形之下,尽管俄罗斯富豪对于自己在《福布斯》上的排名都讳莫如深,但在追求超级享受方面却一贯以出手阔绰而闻名。资料表明,仅奔驰轿车在俄罗斯的销量,2005年达到了5000多辆,2006年将突破一万辆。而在前不久莫斯科的一个“百万富翁展销会”上,一瓶价值3.5万欧元的香水,一部140万欧元的手机,一座高达2400万欧元的海岛,竟然吸引了4万名俄罗斯富翁的疯抢,以致阔老们最后总计狂花5亿欧元。美林证券也发出研究报告指出,俄罗斯在奢侈品的消费金额,将于2009年占全球奢侈品总消费额的9%。

消费行为的极度张扬自然引起了普通百姓的反感,也招徕了舆论的普遍诟病。专家们指出,富豪们手中数额庞大的资金就像是一股股汹涌的恶浪,对俄罗斯的消费市场形成强烈冲击,并成为驱动国内通胀率上扬的主要力量,最终让无数收入微薄的消费者为此埋单。

更令俄罗斯民众不满的是,那些控制着金融和工业的经济寡头们已经不再在国内投资、为扩大就业做贡献,而是将财富大量转移到了海外。据《福布斯》杂志报道,过去5年中,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本流出俄罗斯,其中相当一部分被用于购买英国的住宅。与此相关的一个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最近一年半,英国伦敦售价达千万英镑的大宅院一半以上被俄罗斯人买走,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俄罗斯人已经买下英国的半壁江山。

无疑,俄罗斯民众对于国内富豪普遍充满着仇视的心态。“民意研究全俄中心”进行的调查表明,只有7%的俄国人对俄罗斯出现如此众多的富翁感到自豪,39%的受调查者为此感到耻辱,许多人甚至称富豪榜是俄罗斯的“窃贼榜”。同样,莫斯科国家战略研究所就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一事先后进行了几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民众对霍氏的判刑表现得很平静,多达67%的人表示坚决拥护总统的决定,大多数人对霍多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富人表现出强烈不满甚至憎恨。

因此,在俄罗斯当一名招徕眼球的富豪式人物已经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对于富人来说,虽然财富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但也使他们成了犯罪分子攻击的目标。近两年来,53.7%的富人家庭遭到过各种不愉快事件,是各种各样刑事犯罪案件的牺牲品。有些犯罪行为几乎是专门针对富人的,如抢夺、暴力威胁、敲诈和讹诈等。

熨平贫富差距长路漫漫

俄罗斯最近几年经济的超速增长使得贫困人口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最新资料显示,俄国内穷人数量已经出现了明显减少,即由3年前的24%减少到目前的18%,而且穷人数量减少的趋势还会延续。按照俄政府计划,到2010年,俄国内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将减少到10%,到2015年减少到6%以下。但是,穷人绝对数量的减少并不等于贫富相对差距的缩小。总统在日前通过电视表情严肃地告诉俄罗斯人民,缩小贫富差距是他面临的最大任务之一。

俄罗斯政府对于收入重新分配的调控不力确实是亟须反思的。以税收为例,目前俄政府对所有人仍实行统一标准的个人所得税率,无论是贫民,还是亿万富翁,统一纳税13%,而且个人所得税率还是欧洲最低的。不仅如此,在大部分欧洲国家,从富人那儿征收的税用于向穷人发放补助,但在俄罗斯,个税只用于增加国库收入,再分配职能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正是如此,俄罗斯许多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目前应该向穷人慷慨解囊的不是富人,而是国家。

俄政府目前也急于在这方面做出成绩。作为为解决贫富问题所打出的最新“组合拳”,政府决定将2007年俄平均最低生活费提高至4414卢布,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标准的居民数量将减至14%。根据近日通过的2007年俄联邦预算法案,2007年最低劳动报酬将由1100卢布增至1400卢布,预算部门人员的工资将上涨15%,军人工资上涨26%-28%,退休金上涨20%。

显然,只有具有广泛基础的、持续性的增长才可能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减少俄罗斯的贫困。与此同时,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保护承受力差的群体,使其不受价格放开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影响,以及怎样通过加强现有的社会保障计划保证这些人的生活水准不至下降。因此,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助、俄罗斯政府正在极力推进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看点。

实际上,俄罗斯原本已经设计出了一套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对一些食品和其他消费项目的补贴、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儿童补助金等。养老金与失业保险是永久性的安全手段,它们能够在经济转轨时期起到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但是,俄罗斯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却存在着许多缺陷。如在养老金方面,虽然目前每4个俄罗斯人中就有一个人领取养老金,但只有那些被认为承担最大风险的人的实际收入才能够得到保护,而且大约30%的养老金领取者取得的养老金低于估计的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收入。而在失业救济方面,救济金不仅长期处于低水平,而且由于其与价格指数相脱离,救济金的使用效率实际处在不断下降过程中,更由于社会上对失业者的歧视,导致许多失业者没有登记申请救济。至于儿童补助金,由于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财政困难,许多儿童实际并没有得到补助金,而且平均儿童补助金仅为平均工资的4%。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政府对于救济金管理一直推行着地方和中央分散管理的机制,从而弱化了救济金的宏观平衡功能。例如,俄中央就业基金只占所收工资税的10%,而另外的90%则留在了地方。中央的这一份额很难满足失业人员增加因而财政收入基数减少的那些地方的需要。因此,俄罗斯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应当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低救济金应至少与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收入相同,并充分加以保障,以使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职能。

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匹配,目前俄罗斯社会保障部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执行了一些以生活条件差的人员(包括残疾人)为目标的社会援助计划。社会人口保障基金,作为一项预算外基金,除了其他事务外,还参与了销售来自国外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社会人口保障基金由于缺少固定的资金来源,还广泛参与了创收活动,这些活动显然对穷人有所帮助,例如投资生产主要用于穷人消费的商品。

为了提高居民收入的透明度,俄罗斯税务总部门从5年前就开始收集俄公民收入的信息,并且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十分翔实的资料库,而按照俄税务总局的规定,收入超过100万卢布及10亿卢布的人将被分成两个档次重点监视,其目的就是为政府进行收入调控提供参考指标。

在俄罗斯谁是富人?

石油富豪 俄罗斯社会学家们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包括近一半的富人均认为“诚实劳动并不能致富”。这反映了俄罗斯改革过程中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一个特点。认真研究俄罗斯富豪的发家史就会看到一个规律:俄罗斯富豪大部分出现在原料、资源开采领域,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行业造就的富豪最多,他们的财富数量也最可观。《福布斯》杂志评出的100名俄罗斯富豪中,有40人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行业有关。现在俄罗斯首富阿布拉莫维奇依然是石油大亨,此人个人资产高达180亿美元;而资产增长最快的富豪阿列克佩罗夫也是石油大亨,他个人资产一年之内增长86亿美元,净增比例达到200%。

显然,资源领域能够成为诞生富豪的摇篮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密切相关。在私有化过程中,俄罗斯许多富人靠收购能源相关企业起家,他们不仅敏锐地把握了商机,以极低的价格购买石油资产,再转手高价倒出,以此大发横财,而且在最近几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飞涨的市场背景中,他们也获得财富再次发酵的机会。

“新俄罗斯人” 现代技术需要大量职业技能和教育水平高的职员,其工资自然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上涨,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俄罗斯经济结构目前正处于飞速升级过程中,因此,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雄厚技术与知识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员就成为了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强者。在10多年前国内进行疯狂私有化的时候,俄罗斯的许多青年奔赴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著名大学或专门商业学校里充电,如今他们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在西方建立起了人际关系网络,并且有了经商的经验,其中涌现出了不少的金融天才和大企业家。按照《福布斯》杂志的评价是:“他们挣钱靠的是自己的大脑,而非石油或者政治影响。”这类富翁的年收入不低于100万美元,并构成了俄罗斯的一个特殊阶层——“新俄罗斯人”。

私人部门就业者 体制性差别也是导致贫富分化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新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由于新技术缺乏和投资不足,其劳动生产力很低,除去那些从国外获得收人的以生产原料为主的部门(首先是石油生产部门)外,大多数的处境都很凄惨;国家拨款状况不佳,工资停发或延后发放。另一方面在文化、教育、科学诸领域工作的人们,只能依靠国家保障其生活,但所得工资相当之低,而且由于通货膨胀,绝大多数居民的收人比以前大为减少,甚至困苦不堪。与此相对应,在私人经济部门中,报酬虽有时低于改革前的数额,但要比国有部门高得多,而且准时发放工资。

服务业从业者 由于经济的加速转型,俄罗斯经济结构中的生产部门不再占优势,代之而起的是日益蓬勃的服务业,由此对居民的社会职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居民在私人开办的商业、服务业中从业的人数剧增,资本剥削劳动的范围扩大,新冒尖的企业主也由此增加了收人。虽然单从私人企业主的增加数来看目前并非显著,而且他们的人数不多,但据俄罗斯官方统计,这些服务行业新兴企业主获得的收人所占的比重已经差不多相当于全国居民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转移支付的规模。居民中多种群体拥有财产状况的差距被成倍地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