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油价组成结构特点_欧洲油价上涨
1.现阶段世界经济的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2.「观察」就这样把低油价征服
3.油价涨黄金也是涨价吗
4.石油价格涨这么高,有什么能源可以代替
5.想问油价还会下降吗?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世界能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1.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6.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4.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欧洲地区则由1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最为丰富、开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4. 世界能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
煤炭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储量为9844.5亿吨,储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1.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2.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0.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0.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0.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0.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2.3~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12.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1.2亿吨和2002年的21.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1.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5.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1.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特别是优质能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现阶段世界经济的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主要有这几点1. 突发的重大政治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2. 石油库存变化
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对稳定油价有积极作用。OECD的库存水平已经成为国际油价的指示器,并且商业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常规库存。当qi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增加商业库存,刺激现货价格上涨,qi货现货价差减小;当qi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减少商业库存,现货价格下降,与qi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3. 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
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 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他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 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产保价和降价保产。
「观察」就这样把低油价征服
一、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4.8%。据IMF和世行等国际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这一强劲的扩张态势还将延续至2006年和2007年。工业化国家中,美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日本经济扩张的基础已初步形成,欧元区经济正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经济继续强劲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其主要特点是:
(一)国际油价再创新高
近来,由于地缘政治风险,特别是伊朗因素所形成的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导致油价再度飙升。过去几年来,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虽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但在今后一段时期,由供应方因素所引发的油价持续飙升,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抑制效应。
(二)全球通胀压力相对缓和
受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及油价高企的影响,通胀总水平有所上升,但核心通胀水平仍相对稳定。随着过剩生产能力的逐步消化,非石油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对通胀约束性影响趋于减弱,进口商品价格周期性上涨将会加大未来的通胀压力。
(三)全球贸易不平衡继续发展
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创历史纪录,而一些石油出口国、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小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则拥有大量的外贸盈余,并为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融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四)全球金融环境仍比较有利
随着短期利率的不断调升,长期利率并未随之上扬,而是继续较低位运行。低利率不仅推高了大多数国家股票市场的股权价值,而且还大幅提升了一些国家的房地产价格。预计今年金融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将会适度上扬,长期利率也会有所回升。应该说,全球金融体系目前正处在一种应对正常周期性挑战的状态,偏紧的金融环境将会给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带来风险,并可能影响到一些工业化国家的住户部门。
二、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
由于企业投资增长加快,加上美国等国家取了适应性调节的货币政策,从而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吸收和消化。当前,企业运用资金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投资和就业的增长;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望超过预期,因而世界经济面临的总体风险呈下降趋势。除伊朗、朝核等地缘政治风险外,其他主要风险还有:油价持续高位振荡;全球贸易不平衡可能出现无序调整,并引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状况趋紧对房屋价格上涨过多的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住房部门产生不利影响;禽流感传播可能给经济带来严重损害等。预计2006年和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分别达到4.9%和4.7%。
美国。美国经济在2006年年初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当前,企业利润较快增长,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劳动力市场持续改观。受公司利润充裕和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影响,美国企业投资前景趋好;美国贸易伙伴国经济的较强劲增长,也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由于住房市场降温及油价高位运行,可能会抵消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刺激效应,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放缓。特别是在当前低储蓄和高油价的背景下,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有可能引发居民消费需求的急剧收缩。发达的金融市场虽然为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空前的赤字规模可能会动摇投资者信心,对美元形成贬值压力,并引致利率急剧上升。预计2006年和2007年,美国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3.4%和3.3%,仍为七国集团中增幅最高的国家。
欧元区。受出口需求的拉动,经济增长呈恢复性趋势。企业投资保持弹性状态,失业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比较高。展望未来,这一增长趋势将继续依赖于全球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受欧元贬值和金融状况改善的促动,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上升。受劳动市场和高油价的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仍将受到一定抑制。欧元区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国际油价急剧攀升。预计2006年和2007年,欧元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2.0%和1.9%。
日本。受国内需求强劲、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及公司利润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带动,日本经济目前正处于相对稳固的增长轨道上。展望未来,受国内需求强劲的拉动,日本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应该说,日本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是可控的。就业不断增加及收入持续增长将对居民消费支出形成有力支持。目前,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已连续4个月上涨,从而有望结束过去8年来其价格持续走低的局面。预计2006年和2007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2.8%和2.1%。
新兴亚洲国家。2005年前期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受一些工业化国家企业投资较快增长的拉动,该地区出口和经济增长在去年下半年明显加快。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仍相对有利,因此,2006年该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在投资和净出口不断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受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劲增长的推动,印度经济也将持续快速增长。该地区其他国家,出口前景也不断趋好。该地区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持其经济体处于一种内外均衡的增长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加快实施包括金融部门改革在内的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国内需求。而且,汇率的适度升值也显得必要。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8.2%和8.0%。
拉丁美洲。受全球商品需求强劲的影响,许多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扩张态势。受国内需求增长预期的拉动,2006年该地区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受强劲的经济增长及严格的财政纪律的影响,该地区公共债务明显下降。为了减少其应对全球金融环境变化的脆弱性,该地区需要继续减少其公共债务,并改善其债务结构。同时,要降低其对全球商品周期性需求的依赖性,把促进投资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优先任务,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4.1%和3.8%。
新兴的欧洲国家。受国内需求强劲及出口增长加快的支持,该地区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其主要风险是,欧元区国内需求恢复力量减弱、巨额地区经常账户赤字及一些国家信贷的迅速扩张。波罗的海和东南欧洲国家,对外贸易赤字主要反映了私营部门行为,而在匈牙利,对外贸易赤字却与其财政赤字密切相关。这种外部的不平衡,将对该地区一些国家带来较大风险。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0%和4.8%。
独联体国家。受乌克兰经济增长急剧放缓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在2005年明显放缓。目前,由于投资动力较弱,消费需求强劲,加上高工资、养老金及信贷条件放宽等因素的刺激,该地区需求结构呈严重失衡状态。展望未来,该地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放慢。当前,该地区货币政策要着眼于控制通胀,包括允许汇率升值。同时,政策制定者要大胆实施改革,改善商业环境,鼓励更高水平的企业投资,从而实现一种平衡的经济增长。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6.0%和6.1%。
非洲国家。经济活动继续强劲扩张。受全球商品需求强劲和实施改革的影响,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有望达到过去30年来的最高水平。对这些国家来说,关键是如何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切实减轻其对外债务,不断推进改革,完善制度,创造条件,以鼓励私营部门生产和投资,从而为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铺平道路。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7%和5.5%。
中东地区。受石油出口高收益的推动,该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其石油生产已接近其生产潜能,预计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其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油价的未来走势。此外,地缘政治因素及房地产市场新近开发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当前,这些国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石油收益,如何进一步改善其石油部门和非石油部门增长的前景。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7%和5.4% 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仍未显现。 一、2010年世界经济将全面复苏 随着各国政策效果的显现、随着市场的回暖、随着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特别是迪拜危机的爆发,各主要国家官方和机构大多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因素基本出尽。即使是迪拜危机也被认为是经济危机结束的标志件,因为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市场已经拥有足够的承受力,迪拜问题的爆发并不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面对经济逐步向好和金融市场形势继续好转的局面,IMF和OECD等机构纷纷调高对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2009年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可反弹至3.1%,较7月份预计的2.5% 提高0.6个百分点,较年初1.9% 的增长预期更是明显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上升1.3%(年初预计是零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升至5.1%(年初预计增长4.0%)。2010年世界贸易将出现2.5% 的增长,年初预测仅为0.6%。2009年11月,OECD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更为乐观,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世界贸易增长率可达到6%。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尚未显现。因为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的恢复,仍受制于政策性措施的恩惠。从长期看,金融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失业率居高不下对需求恢复形成的障碍、不断加重的巨额财政预算赤字给再融资带来的困难以及新一轮经济复苏中的通胀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全球经济即使复苏,增长速度也将是缓慢的,同时不排除期间有所反复。 另外,从传统周期理论分析,以2007年12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作为起点,即使短波周期(2-4年),本轮世界经济调整在2009年停滞,2010年仍将在底部调整,随后在2011—2012年逐步有所复苏,但仍将略低于近20年来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速。如果按照中波周期(7-10年),从2008年算起世界经济还有4—5年的收缩期,如果按照中长波和长波周期来看,则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要大大推迟。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与当前市场主流判断相反的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国际大炒家索罗斯认为,2010年或2011年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二次衰退。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则认为,美国官方高估经济恢复的力度,而低估了失业率水平。房价在继续下跌,而股票价格上涨,这将导致富人更富,中产阶级和贫困者更贫困。摩根士丹利亚洲区罗奇更认为,截止到2009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仅过了一半,全球不良资产也只解决了一半。他认为,世界经济W形的“双底风险”可能会至少持续两三年。 二、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面临的困难 复苏面临的困难:持续性政策性调整;金融业修复;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抑制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而且世界经济恢复也将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 (一)持续性政策性调整的困难 面对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主要发达国家大多取了财政刺激手段,且效果明显。这种依靠政策手段挽救危机、或刺激复苏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其后果一是,长期主导市场,企业和市场对政策产生依赖,长此以往会造成市场扭曲。二是不断加大力度的财政安排,这使得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美国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未来几年,欧元区和欧盟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69.3%和61.5%分别升至77.7%和72.6%,远超60%的上限。日本的国家债务已经高居发达国家之首,预计未来几年日本财政状况将进一步趋于恶化。 (二)金融业修复的困难 本次经济衰退源于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业受到的打击最大,一是泡沫破灭、财富减少;二是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化,资金相对减少,未来修补非常困难,也需要时间;三是金融业破产、利润下降、投资和就业下降趋势尚未逆转。即便考虑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偿还的救助资金,通过救助和改变会计准则,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股票市场活跃,金融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还不能推断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已经稳固,金融机构的“疗伤过程”仍需时日。另外,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基准利率分别降至0-0.2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还取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带动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三)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的困难 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联合国报告预计,2009年至2010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5000万。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的失业率会普遍高于10%。鉴于全球经济形势最乐观估计也将在2010年才开始好转,而大部分国家只有在2011年至2015年间实现经济加速增长,才可能缓解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状况。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估计要花4-5年的时间。大规模就业增长如果无法恢复,消费增长的动力明显受到掣肘。如长期以来,美国居民遵循一种高负债、高消费的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居民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率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行为开始发生改变,消费习惯从依赖借贷变为注重储蓄。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在美国就业形势继续恶化的背景下储蓄率仍将继续上升消费增长会相对缓慢。 (四)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的困难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全球需求不足矛盾的总爆发。目前,全球性的钢铁、水泥、家电、汽车、住房等行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出现积压。尽管目前各国去库存化过程正在继续,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只要全球产能仍然过剩,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就不会发生,世界经济也就不会很快复苏。与美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的IT革命和本世纪初的房地产繁荣的带动下较快摆脱衰退迅速反弹的愿望一样,目前主要国家大多提出将以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张,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先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加大了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但短期内这些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小,目前新能源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完全走向市场市场化仍显遥远。 (五)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预计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政策的自保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重大威胁。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匹斯堡G20峰会《***声明》承诺各国将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2010年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但其结果如何将拭目以待。。
油价涨黄金也是涨价吗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文/王建君 张宁宁 王 青 吴义平 曹庆超
自1967年石油超越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之后,人类 社会 就进入了油气时代。直到现在,全球每年仍然有近55%的能源来自油气。在全球推进能源转型和去碳化背景下,油气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扮演能源重要角色。
在低油价的困局之中,面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中国石油公司首先应坚定发展油气产业的信心,通过走低成本发展道路,加强 科技 创新,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完善管理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高质量地参与国际油气市场。
推进低成本发展
由于石油市场外部环境以及富集地区、品位、开发作业难度等行业内部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全球油气行业资本回报率已呈现下降趋势。2010-2019年平均资本回报率已降至7.92%,而本次低油价的出现无疑使得石油公司的生存和盈利变得更为艰难。低成本发展已成为石油公司的必然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低成本发展道路,维持现金流稳健,守住发展底线。
低成本发展不仅是高油价期间石油公司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还是低油价期间石油公司维持生存的关键支撑,更是市场需求增量萎缩、主体竞争激烈下,提升和巩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举措。
2014年以来,无论是国际石油公司,还是国家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公司,在诸多发展战略中都包含了提质增效、严控成本的战略举措。
如英国石油通过关注有竞争优势的油气,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来降低完全成本。雪佛龙通过增加产量、回报驱动的资本分配、高质量的资产组合等,降低成本结构。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近年来也在不断通过压减上游生产成本来不断巩固和强化其低成本优势。成本控制与优化一直是加拿大自然公司重要的战略,公司持续致力于降低油砂开发生产成本。
立足当下低油价,面向长期不确定的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中国石油公司唯有坚定不移地走低成本发展道路,做好生产运营的投入与产出平衡,从关注数量转向注重效益,提质增效,深挖降本潜力,构建核心竞争力,做能源转型的积极引领者。
中国石化提出将贯彻“改革、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聚焦全产业链系统优化,着力拓市场、防风险、抓机遇,尽最大努力减少肺炎疫情和油价下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海油执行更为严格的成本控制和更谨慎的投资决策,更注重现金流管理,削减年度资本支出预算。一季度末已将年初122亿~136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预算削减至107亿~122亿美元,削减幅度超过11%。
聚焦技术创新
当前油气行业已经进入动能转换的关键变革期。依靠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等成为公司转型的关键,也是公司走低成本发展之路的重点。
结构性降本是当下及更长时期降本的关键。以往的结构性降本举措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管理和项目简易化实施等方面,而结构性降本中最具潜力的智能化、数字化等 科技 降本才刚刚拉开序幕,直到近年才得到各石油公司普遍关注。
根据伍德麦肯兹的统计,数字化对油气上游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对全球油气运营成本的直接影响大约为400亿美元,对全球钻井业务的影响约300亿美元。
国际石油公司近年来都在大力推进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道达尔通过将数字化技术与工厂化运作方式相结合打造数字工厂,以此实现降本增效。数字化的基础是设备、项目、企业的数字化运作,关键是基于数字的管理优化与智能决策。
中国石油公司要坚持没有不能数字化的业务、领域与设备的理念,实现对所有业务、所有层级、所有设备的全数字化。在管理优化与智能决策方面,则要关注独立并具有高决策权的管理机构、智能/数字化人才团队以及工厂化的解决方案等方面。为了更好地支撑技术创新与公司的数字化建设,需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创新激励机制,发挥创造活力,增强治理效能。
优化海外资产结构
当前,低油价波动是石油市场最大特征。回顾 历史 油价波动趋势可以发现,油价波动并非无规律可循。油价的周期性波动是石油行业的主要特点。
通过每一次油价波动周期市场格局演变可以发现,成功的石油公司不仅注重在低油价时期下的求生存策略,同时还拥有周期性低油价窗口期超前的战略布局意识。
道达尔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4月低油价窗口期积极布局非洲资产,持续做大做优非洲区域;2020年7月雪佛龙斥资50亿美元收购诺贝尔能源公司,以扩大其核心优质资产规模。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部分国际石油公司的资产组合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许多相对重要的资产也被剥离,体现出资产组合及地域分布进一步聚焦的趋势。
当前低油价背景下,上游主要油气公司均面临严峻生存压力。效益下降、资金短缺都迫使油公司具有出售资产及与其他公司开展合作的强烈意愿,部分甚至不得不出售重要资产以偿还债务。建议中国石油公司把握本次低油价窗口期,谋划长远发展,积极关注上游油气市场,依靠资金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海外优质资产交易,优化布局海外油气资产结构。
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2014年以来油价的大幅振荡以及需求低迷,对油气行业产生了渐进式的重大影响。能源转型长期趋势及经营压力,使得石油公司仅通过做大业务规模或做宽业务范围的方式来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阻力逐渐增大。
为应对行业外部形势的变化,国际石油公司在保持业务规模的同时,持续多措并举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这主要包括聚焦和强化核心业务、发挥一体化优势、借助金融手段对冲风险、提升管理运营水平等。
例如,2019年以来英国石油、雪佛龙、道达尔等深度聚焦经营核心,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持续构筑一体化业务链,西方石油公司持续提升管理运作水平,以及取套期保值等多种金融手段对冲市场风险,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结合近两年行业新形势及其他石油公司的重要应对举措,建议中国石油公司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积极灵活应对低油价冲击,加强一体化优势,协同勘探开发、炼化、销售及其他业务,实现利益互补。积极发挥内部“甲乙方”一体化优势,依靠石油公司内部勘探开发与工程服务公司的协同优势,实现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应该树立全球行业业务链一体化优势,充分借助全球产业链服务伙伴的技术经验优势,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培育长期业务合作模式与互信,实现对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及非常规等关键领域的突破。
强化对风险的研判与管理,加强油价、产量与投资的周期波动性把握,统筹上游资产优化、勘探开发策略、油气生产运输规划及下游销售策略等关键业务,提高石油公司生存能力。同时从金融市场出发,借助期权、期货、互换等多种金融工具,构建套期保值组合,锁定油价风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对油价波动风险的应对能力。
中国石化2020年全年资本支出207.7亿美元,二季度宣布削减全年资本支出20%~25%,支出规模相应下降到160亿~170亿美元,重点用于胜利、西北原油产能和涪陵、威荣页岩气产能建设,以及天然气管道、储气库、境外油气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推进。
构建“天然气+新能源”
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署倒逼世界各国加速向低碳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在于能源系统的变革,即从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向以风能、太阳能等为主的新能源转变。因此,发展新能源是所有能源公司,特别是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石油公司面向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发展新能源、构筑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来,以英国石油、壳牌等欧洲石油公司为代表,纷纷提出雄心勃勃的“零碳”或“低碳”发展目标,构建“天然气+新能源”发展模式,并将其上升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也将提供低碳清洁产品等列入公司使命,足见其重视程度。
2019年以来,马来西亚国家石油等一些国家石油公司也在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将新能源业务与天然气等低碳业务单独设立为一个新的部门,关注并推动新能源业务发展。
对于中国石油公司而言,发展新能源业务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内在要求与重要部署。2019年中国海油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风电业务,标志着中国海油积极 探索 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发展,助力能源公司发展目标。
建议中国石油公司在做强主业的同时,结合矿权区内新能源禀赋特点与技术优势,积极有序推动新能源业务,推动公司能源转型。
完善管理体系
近些年来市场形势发生显著变化:一是油价大幅波动需求低迷,市场竞争加剧;二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化转型成为石油公司顺应 社会 发展、彰显 社会 责任、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必要要求。
为了适应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国际石油公司纷纷调整优化管理体系,以实现对外部变化冲击的有效快速反应。
以低碳化转型为例,国际石油公司通过重点调整业务布局,关注天然气和新能源等低碳能源业务的发展推进公司转型。
为了实现低碳化转型目标,国际石油公司进行了大幅上层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调整,以统筹适应业务发展。2016年以来,壳牌、道达尔、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先后调整公司组织架构。
其中,壳牌于2016年成立天然气一体化部门,统筹负责天然气上中下游以及技术研发等各项业务。该部门成立是低油价下壳牌持续获得正现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达尔和英国石油则将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合并为一个部门,全面布局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加速低碳转型。
基于此,建议中国石油公司一方面持续推进公司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实现公司运营的去行政化,让公司能够更为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同时,建议针对海外深水、天然气、新能源等高端业务成立专门机构,统筹优势推动相关业务深入发展,为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
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发展和产储供销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立足国内外两种的油气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9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接近45%。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面临较大的挑战,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现实选择之一。
2019年,中国石油公司纷纷制订“七年行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以中国石化为例。
中国石化2019年勘探支出增至23.6亿美元,比2018年增加5.3亿美元,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落实了2个亿吨级石油增储阵地和6个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增储阵地,形成了4个超千万吨石油整装探明储量区、4个超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区。2019年开发支出增至55.2亿美元,比2018年提高了29.3%,结束了2014年以来连续五年下滑的势头,油气产量0.64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1.7%。
然而,2020年暴发的肺炎疫情和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给石油公司经营投资活动带来严峻挑战。
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推动国内油气稳产增产,坚持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支持企业拓宽资金渠道,通过企业债券、增加授信额度以及深化改革、扩大合作等方式方法,推动勘探开发投资稳中有增,在国家层面上为落实“七年行动”提供了政策保障。
作为增储上产的责任主体,中国石油公司一方面要通过全面提质增效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投资力度,进而全力保障国家油气供给安全。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石油价格涨这么高,有什么能源可以代替
通常国际油价处于上涨高位区间,有可能会加剧市场的通货膨胀。因为国际油价是受到市场供需关系所影响的,当国际油价在上涨高位区间,那么就表示市场中的商品制造处于高峰阶段。当市场饱和时,就会增加市场通货膨胀的速度。而由于黄金属于避险的产品,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时,就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从而使黄金价格出现上涨。
在投资市场中,由于现阶段国际油价和黄金价格都是用美元进行标价,美元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油价和黄金的价格。美元与黄金和原油大概率是反比关系。因此,黄金价格和油价大概率是成正比关系运行的。一般情况下,黄金价格和国际油价这两者都是通过市场需求进行定价的,当市场的需求量较大时,产品价格就会出现上涨。反之,当市场需求量较小时,产品价格就会出现下降。
通货膨胀
以通货膨胀的剧烈程度分类
低通货膨胀
低通货膨胀(Low Inflation)的特点是,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可以将其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为1位数的通货膨胀。此时的物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3]
急剧通货膨胀
当总价格水平(a stander of price level)以每年20%,100%甚至200%的2位数或3位数的比率上涨时,即产生了这种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局面一旦形成并稳固下来,便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扭曲。
恶性通货膨胀
最恶性的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货币几乎无固定价值,物价时刻在增长,其灾难性的影响使市场经济变得一无是处。
以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分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
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表现形式
一般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家三盅说:通货膨胀书写价格历史,供求关系描绘价格波段。(The decision of the price history is inflation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price curve is supply-demand relation.)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
想问油价还会下降吗?
新能源(new energy sources)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潮汐能例外)。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据世界断言,石油,煤矿等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一、定义与分类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联合国开发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质能。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过去一直被是做垃圾的工业与生活有机废弃物被重新认识,作为一种能源化利用的物质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废弃物的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术的一种形式。
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二、常见新能源形式概述
(具体内容详见各能源形式所对应的词条)
太阳能
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
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由太阳能导致或转化成的能量形式。
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阳电能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等。
太阳能可分为2种:
1.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 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2.太阳热能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除了运用适当的科技来收集太阳能外,建筑物亦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能,方法是在设计时加入合适的装备,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户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释放太阳热力的建筑材料。
核能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
A.核裂变能
所谓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铀-238、钚-239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
B.核聚变能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C.核衰变
和衰变是一种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因其能量释放缓慢而难以加以利用
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用率低
(2)反应后产生的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
(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
(4)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
(5)核电建设投资费用仍然比常规能源发电高,投资风险较大
海洋能
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波浪发电,据科学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0万亿度。目前,海上导航浮标和灯塔已经用上了波浪发电机发出的电来照明。大型波浪发电机组也已问世。我国在也对波浪发电进行研究和试验,并制成了供航标灯使用的发电装置。
潮汐发电,据世界动力会议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发电量将达到1000-3000亿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法国北部英吉利海峡上的朗斯河口电站,发电能力24万千瓦,已经工作了30多年。我国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厦潮汐电站,总容量达到3000千瓦。
风能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
风力发电,是当代人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自19世纪末,丹麦研制成风力发电机以来,人们认识到石油等能源会枯竭,才重视风能的发展。
17年,联邦德国在著名的风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尔建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电风车。该风车高150米,每个浆叶长40米,重18吨,用玻璃钢制成。到1994年,全世界的风力发电机装机容量已达到300万千瓦左右,每年发电约50亿千瓦时。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来源于生物质,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较为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3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地热能
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磨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热能是地球主要热源。我国地热丰富,分布广泛,已有5500处地热点,地热田45个,地热总量约320万兆瓦。
氢能
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以其重量轻、无污染、热值高、应用面广等独特优点脱颖而出,将成为21世纪的理想能源。氢能可以作飞机、汽车的燃料,可以用作推动火箭动力。
三、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其中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总体上偏低,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据IEA的预测研究,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四、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我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由于我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我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我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以来程度,提高我国能源、经济安全。
此外,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阳能已经逐渐走入我们寻常的生活,风力发电偶尔可以看到或听到,可是它们作为新能源如何在实际中去应用?新能源的发展究竟会是怎样的格局?这些问题将是我们在今后很长时间里需要探索的。
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生物质能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后,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表示这种能源方式不能大力发展,它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开发和空调的使用具有同样特性,如大规模开发必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太阳能发电具有布置简便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全球装机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风力发电,在德国甚至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5%-8%,随之而来的问题令我们意想不到,太阳能发电的时间局限性导致了对电网的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风力发电在19世纪末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独孤求败,由于它造价相对低廉,成了各个国家争相发展的新能源首选,然而,随着大型风电场的不断增多,占用的土地也日益扩大,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我们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为了开拓稳定的海岛通信电源而开展一项研究,经过六年多研究和实践,终于将一种成熟的新型应用方式MUCE风光互补系统向社会推广,这种系统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和太阳能发电进行10:3地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电力输出。在建筑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灯、海岛均进行了实际应用,获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数据。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突破了传统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启动风速高、噪音大、抗风能力差、受风向影响等缺点,取了完全不同的设计理论,用了新型结构和材料,达到微风启动、无噪音、抗12级以上台风、不受风向影响等性能,可大量用于别墅、多层及高层建筑、路灯等中小型应用场合。以它为主建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电力输出稳定、经济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也解决了太阳能发展中对电网冲击等影响。
参考资料:
油价还会下降。其实随着国际原油的价格大幅度下调,国内的汽车油价终于也迎来了很大的调整,而且每个平均的油品价格将会下调达到四毛左右,可以说这样的降幅还是比较大的调整了,所以说,对于国内的车主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心理安慰。
影响油价的因素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替代能源的成本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