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乌冲突的结局会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影响?

2.中国国外油气投资的优势和劣势

3.中国对于石油涨价和美元贬值的对策

4.俄海军作战能力跌至最低谷:黑海舰队形势太惨

中俄100美元油价协议_中俄100美元油价协议最新消息

一、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1)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提升双方的石油安全系数。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

1)油价过高或过低对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来说,在低油价时,企业并不注意能源效率,会大量使用石油,使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在高油价时,油价上升直接导致进口国的支出增加,有可能使其国际收支恶化,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石油出口国来说,高油价虽然在短期内可增加收入,但高油价将会导致进口国的石油需求量萎缩,从而使出口国的石油生产能力过剩,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总收益下降。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石油供需状况、干预、石油期货交易和科技发展等。石油供需基本面、干预、石油期货市场和其他临时性因素,共同决定着短期石油价格的走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决定石油长期价格和市场地位主要因素。

2)石油供应的不稳定对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说也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而言,当石油供应大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下降,诱使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当石油供应小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上升,外汇支出增加,对石油依赖度高的行业形成冲击,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石油供应出现暂时或局部中断,导致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锐减或进口中断时,还将危及进口国的政治和国防安全;对出口国而言,供应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外汇收入和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石油价格上升,企业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却导致长期内石油价格的下滑和消费国需求的萎缩,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不得不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当需求小于供给时,出口减少,企业被迫减产,产生剩余生产能力,负担高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效益下降。

中俄两国是近邻,从俄罗斯产油区到中国的运输距离短,运输路线不需经过别的国家,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具有价格优势和安全优势。

1)在一个长期协议下,俄罗斯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和石油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同时,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还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石油安全理论认为,长期石油安全主要考虑如何提供多渠道的石油供给,减少石油供给的风险,保证具有持续稳定的石油供给,即一国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地方,而是应该在确保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尽量使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尽可能分散由于突发因素而引起油气供应危机的风险。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进口通道过于单一,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很大。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构成来看,中国50%左右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20%左右来自非洲。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都用海上集中运输,需要通过安全隐患突出的马六甲海峡,运输风险较大。这一构成对某地区石油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标准,一旦中东地区发生危机,切断了向中国的石油出口,或者中国的海运路线被切断,中国很快就会陷入石油供应危机。而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中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促进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石油安全系数。根据业已达成的协议,无论是石油管道项目还是铁路运输项目最终能够落实,俄罗斯在以后十几年内每年都将为中国稳定供应2000万~3000万吨的石油,相对于中国2010年约1.5亿吨的原油进口总量,这2000万~3000万吨的潜在进口量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俄罗斯作为石油天然气的大国和出口大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俄联邦约60%的税收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约40%的外汇收入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出口。因此,维持稳定的石油价格,实现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多元化,减少出口风险,对确保俄罗斯石油安全、保障俄罗斯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管道出口到欧洲和独联体国家。200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1.73亿吨,2003年达到2.26亿吨,其中70%以上出口到西方。主要产于俄罗斯东部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到欧洲,一方面运输距离长,另一方面,有的石油运输管道经过别的国家,需要缴纳过境费,既加大了出口成本,又受制于管道过境国,存在潜在的运输风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见,开展同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在一个长期协议下,直接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不仅有利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减少运输风险,还可以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实现俄罗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目标,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增加俄罗斯石油安全系数。

(2)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可以吸引中国到俄罗斯投资,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产油区乃至整个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其中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点是“经济增长是与人均资本的增长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东道国人均资本增长的一个源泉,尽管对衡量其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至少普遍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增长,是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填补投资缺口的作用,这种填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转轨以来,经济严重滑坡,直到1999年才开始好转。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能力大大下降,资本外逃现象严重,据统计近10年资本外逃的规模达到年均200多亿美元。投资能力的下降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负面影响很大,因此,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国内投资缺口,就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部门,虽然近些年的投资水平相对于俄罗斯其他行业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许多开、冶炼设备已超期服役;管道运输能力不足,急需改造原有的旧管道和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以扩大出口。俄罗斯要想维持目前的产出水平,稳固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本,改造、更新旧设备,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开新的油气田,这仅仅依靠俄罗斯石油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显然是不能满足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联盟尤里·沙夫拉尼科在2003年12月11日对记者表示,为了开俄罗斯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俄罗斯至少还需要3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沙夫拉尼科声明,现在俄罗斯每年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为80亿~120亿美元,为了保障俄罗斯地下能源开量的增加和开新的能源基地,必须增加投资。按照他的话说,现在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按专家的分析必须增加5~8倍,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与以往最高纪录相比并没有增加,而是处于恢复阶段。沙夫拉尼科在莫斯科召开的“2003年俄罗斯燃料能源领域投资”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样表示了上述观点。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缓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投资资金不足的窘境,还可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带动油气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开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税收,刺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以中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为例,如果“泰纳线”中国支线、科维克金项目(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萨哈自治共和国向中国供气项目能最终落实,就将吸引中国近百亿美元的投资。仅科维克金项目的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费用就预计高达110亿~140亿美元。

(3)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俄罗斯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最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亚洲区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在经济上不仅脱离于亚太地区,而且脱离于自己的近邻东北亚国家,不能使其经济利用地区劳动分工带来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水平的提高。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自然,积极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东北亚的三个重要国家中、日、韩三国中,日本、韩国虽然拥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日、韩也渴望得到其丰富的自然,双方有经贸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容易形成垂直型分工,使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沦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国,而中俄两国不仅经济互补性强,而且发展水平相差不远,因此,推动同中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优先实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同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在两国间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使俄罗斯最大限度地获得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是俄罗斯尽快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唯一现实选择。石油天然气合作周期长、金额大,具有很强的贸易和投资带动效应,可有效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缩短中俄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时间,是俄方目前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比较优势论和相互需求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较有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量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由此各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世界生产的分工,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了本国的,从而使各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中俄两国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我们利用要素禀赋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分析比较中俄两国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水平的变化,以论证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设1:Ⅰ国(中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匮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十分丰富。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工业)具有很大的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较为发达。中国每年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就高达千亿美元。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需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2007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为1712亿美元,石油进口量接近2亿吨。

设2:Ⅱ国(俄罗斯)是丰裕型国家,劳动力匮乏。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拥有82.19亿吨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剩余探明储量的4.74%,居世界第8位,拥有47.5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剩余探明储量的30.5%,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首位。但是俄罗斯劳动力匮乏,轻纺工业落后,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纺织品。目前,俄罗斯纺织工业70%的原料依靠进口。2004年俄罗斯进口商品总额中,纺织品和服装占到7.6%左右。

设3:X是纺织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Y是石油,属于密集型产品。

设4: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上述设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图10-3(a)和10-3(b)两个模型,分别表示贸易前和贸易后两国的经济均衡。

图10-3(a)体现的是没有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的封闭经济均衡。由于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同样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两国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各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CIC1与Ⅰ国的PPF切于A点,过A点的切线斜率表明此时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为PA,CIC1与Ⅱ国的PPF切于A'点,决定Ⅱ国在贸易前的X产品国内相对价格为PA',很明显PA<PA',即X产品在Ⅰ国相对更便宜,因而Ⅰ国造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而Ⅱ国则相应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贸易于是发生。

贸易后两国的水平如何呢?图10-3(b)反映了贸易后的情况。贸易后,两国按照统一贸易条件PE进行生产,而PA<PE<PA',即国际价格在两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PE与Ⅰ国的PPF切于B点,这是贸易后Ⅰ国的生产点,与贸易前的A点相比,现在多生产了X,少生产了Y,实现了X生产的部分专业化,PE现在和代表更高水平的CIC2切于E点,这是贸易后两国共同的消费点。则Ⅰ国的贸易三角为△BCE,出口BC单位的X换取CE单位的Y进口。而Ⅱ国的贸易三角是△B'C'E,出口B'C'单位的Y换取C'E单位的X进口,Ⅰ国的出口就是Ⅱ国的进口,BC=C'E,Ⅰ国的进口就是Ⅱ国的出口,EC=B'C',故两个贸易三角相等。通过贸易,无差异曲线从CIC1提高到CIC2,这一水平的增进代表了贸易利益。

图10-3 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水平变化

由于贸易后经济均衡所达到的社会水平高于贸易前,显然在中俄间进行石油和纺织品的贸易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可以实现双赢,自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具有可行性。

俄乌冲突的结局会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影响?

(一) 有一个名词叫做石油美元,它是指上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由于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石油在国际市场上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所以有人把产油国的全部石油收入统称为石油美元。目前的石油美元估计有8000亿到1万亿美元,未来还在增长,其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支举世瞩目的巨大经济力量,然而由于现如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遇到瓶颈,我们需要打破局限,就要打破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随之美元石油也将逐步随着时代的洪流消失。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拥有世界上70%的黄金,当时正值工业发展的时期,沙特作为世界上石油储备量最大的国家,只认准黄金作为交换石油的筹码,许多国家把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再用美元换取黄金,利用黄金去沙特兑换石油,这让美国的黄金越来越少,到11年,美国宣布黄金脱销。这时,美国为了保住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与沙特谈判建交,最后成为合作伙伴,美国和沙特达成共识,美国同意向沙特提供和设备,然而规定以后美元成为石油的交通货币,其他国家如果想买石油,必须拿着美元去买石油,由此,美元石油体系由此确定。

(三) 美国利用美元是通用货币的便利,在全世界掠夺各种。在美国,可以随意印美元,拿着这些美元去世界各地买,这也就是美国的财政已经是赤字了,却依然可以保持强盛的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结构急需转变,各国从大量石油煤炭能源转向开发利用电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这削弱了石油的利用,从而削弱了美元的地位。这也正是人民币崛起的机会,我国现如今正在加快建设碳交易视场,未来,中国将越来越强盛。

中国国外油气投资的优势和劣势

有一定的影响。实际上涉及的国家很多,欧洲、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有自己的利益。目前,他们的战斗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实际上也为中国的崛起减轻了很多压力。首先,让我们谈谈俄罗斯。你可以看到最近的新闻。俄罗斯与我们签订了很多贸易合作协议,包括进口俄罗斯小麦,加入我们中国的CIPS。此时,我们处于中俄贸易中。

如果俄罗斯赢了,普京得到了乌克兰中立的结果,消除了前苏联国家加入西方体系联合对付俄罗斯的隐患,即使莫斯科对华盛顿的反弹在苏联解体后一步步成功联盟,美国的霸权将受到影响。当然,这场战争让欧洲成为了一只受惊的小鸟。未来,欧洲将更多地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对俄罗斯更加敌视,俄罗斯的胜利将是有限的。这场战争开启了俄罗斯在欧洲扩张的新纪元,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普京接连拿下前苏联和前华约国家。

这实际上是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调整的一部分。对于俄罗斯来说,当叶利钦单枪匹马将苏联送上绝路,然后选择?休克疗法?实施美国和西方制定的激进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时,俄罗斯终于希望?加入西?由这个选择。实现西方特别是美国承诺的?自由繁荣的国家?。

专家普遍认为,乌克兰战争将加剧生活成本上升的危机。尽管NordStream2的宣布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但德国尚未通过管道接收任何天然气,因此天然气储量不会立即受到影响。然而,对俄罗斯将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以报复制裁的担忧导致能源价格飙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

中国对于石油涨价和美元贬值的对策

3.3.2.1中国国外油气投资的优势

截至2009年底,中国石油企业已参与了全世界31个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具有“项目庞大、领域广泛、方式繁多”的特点。预计2009年国外石油产量突破1.1×108 t,权益产量约为5500×104 t。中国与国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签订了相关的油气合作协议,开创了“指导下商业运作,金融促贸易以换石油”的互利双赢新模式。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拉克和伊朗获得了重大突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9年是中国石油企业进行国外并购最多的一年,一共进行了金额约为160亿美元的11项油气并购项目。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正式开工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基本完工,为保障中国未来进口渠道多元化和原油供应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经济衰退促成石油企业全世界的新一轮整合

金融危机会使全球范围内石油企业完成新的整合。很多国际石油公司面临着油价大幅下跌、获利下降的困境,同时国际信贷市场融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变得困难,所以很多石油公司不得不降低国外油气项目的消耗,由此在世界上引发了油气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非常丰富,历来是发达国家争夺和渗透的重点地区,但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自顾不暇,对中东地区的投入有所减弱,中东各国为了吸引外资,可能会对中国石油企业非常关注;在非洲大陆,发达国家同样也减少投入,给中国石油企业创造了机会;金融危机及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的冲击比较大,俄罗斯的石油企业寻找油气合作对象的愿望强烈,为中国石油企业与俄罗斯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与国的间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国石油收入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国的间合作有了重大进展,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等国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开创了“指导下商业运作,金融促贸易以换石油”的互利双赢新模式。

2009年2月,中石化、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3家签署谅解备忘录;2009年11月3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其中规定,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接受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100亿美元。同时,两国石油公司的原油贸易量增长3~4倍,将从2008年的平均300×104 t,增长到2010年的年均1000×104 ~1250×104 t,长期石油贸易量是2008年的10倍。

2009年4月,中俄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间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接受中国250亿美元,俄罗斯则以供应石油偿还。2009年10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俄罗斯2014~2015年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每年700×108 m3。

2009年4月,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接受中国的100亿美元,中石油参与收购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气公司,得到一半的股权。

成功签署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有利于未来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也使国获得了缓解融资压力的重要资金。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将消费国和国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对全球石油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陆上3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成型,油气管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9年,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管道建设取到了突出的成绩。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开工,中亚天然气管道基本完工,保障了未来中国原油供应和进口渠道多元化。

中俄原油管道的俄罗斯段和中国段分别于2009年4月和5月正式开工。中俄原油管道全长为1030km,在中国境内有965km,年输油量为1500×104 t,到2010年底建成投产。中俄能源全面长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标志是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的开工。该项目建成后,中俄原油管道成为中国从陆路进口俄罗斯原油的重要通道。

中缅油气管道于2009年10月底开工。这将是中国继西北和东北之后,陆上修建的第三条油气战略通道。该项目的输油管长度为1100km,年输油能力为2200×104 t;输气管长度为2806km,年输送天然气120×108 m3,总投资达20多亿美元。从中东、非洲来的部分原油将直接进入中国境内,大大缓解对马六甲海峡输油的压力,还将改善西南地区经济状况。

中亚天然气管道于2009年7月全部完工,2009年12月14日正式通气。它是中国第一条从境外引进的天然气管道,总长1833km,年输气能力300×108 m3。它的投产标志着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尝试成功,是中国探索能源合作的范例。

(4) 国外油气产量稳定增长,国外并购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

从2008年开始,中国石油企业国外产量稳定增长,2008年产量超过1×108 t,权益产量超过5000×104 t,同比增长10%。2009年产量为1.1×108 t,权益产量为5500×104 t。中国石油企业在2009年的13项收购中有11项成功,交易金额达到160亿美元,是中国企业国外油气并购数量最多的一年。2009年6月,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花费88亿美元,是中国石油企业金额较大的油气并购。凭借这次收购,中石化获得了5.3×108 bbl的石油储量,年净产量增加超过600×104 t,增强了在西非深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实力。

3.3.2.2中国国外油气投资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石油与需求相距甚远,我们不得不“走出去”;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资金与技术实力仍有较大的差距,因而,我们遇到的困难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1) 优质石油少,国内石油需求相当大

欧美石油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富油区的开发,世界前20名石油公司垄断了世界探明优质石油的81%。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但是很多项目位于储量日渐减少的地区,或者是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不愿投资的低回报“非主力油田”。正如爱丁堡能源业顾问公司分析师瓦伦泰所说的:“虽然中国石油企业志向远大,但没有参与任何对中国需求具有深远影响的项目。”以中石油与美国雪佛龙公司相比较,中石油国外油气储量只相当于美国雪佛龙公司的1/6,而国外油气产量只相当于美国雪佛龙公司产量的1/5。显然,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国外油气储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中石油在苏丹的项目年产原油量为 1000×104 t,相配套的输油管道长度为1506km,喀土穆炼油厂年加工能力为250×104 t。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也建设了年产1000×104 t级原油的产能,以及配套的输油管道和炼油厂。但是,中国拥有的这种规模的国外油田太少,而且中国石油企业在世界石油埋藏最丰富的中东和里海地区参与的油气田开发项目也只是才起步。

(2) 国外投资规模受制于资金相对短缺

一方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大型石油项目往往需要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而且,存在投资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起步晚,西方石油公司已经尽占先机,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支付较高的投入。中国石油企业实力比西方的石油公司弱小很多。2005年世界500 强公司,中石油营业收入677.238亿美元,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0.24;中石化的营业收入750.767亿美元,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的0.26。两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起来只相当于英国石油营业收入的1/2;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2004年的利润是253亿美元,接近中石油营业收入的0.34,接近中石化营业收入的0.37。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实力较弱,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石油的投资受限。

(3) 投资成本较高

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起步晚,部分投资成本低、风险较小的国外油气,都被西方石油公司据为己有。在石油已被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先期控制的情况下,以至于投资到西方石油公司不愿意投资的不稳定地区,以及在被它们放弃的地区进行石油勘探与开;或者,中国石油企业被迫从国际石油财团手中以较高的价格购买部分股权,中国石油企业的进入无疑要付出额外的进入成本,增加了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国外石油投资多数经过国际招投标获得项目,经过激烈竞争,成本也相对较高。中国企业以报价偏高来争取中标国外石油项目,经过竞争后利润也大为减少。有这样一个案例:19年6月,中石油得到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秋宾生产联合公司60%的股份,该公司拥有哈萨克斯坦3座大型油田(Zhanazhol,Kenkiyak1,Kenkiyak2),总的石油可储量达10×108 bbl;中石油20年内投资43亿美元,包括1998~2003年5年内投资5.85亿美元;在项目投标中,中石油击败Texaco,Amoco和俄罗斯Yujnimost公司的关键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石油预付给哈萨克3.2亿美元;二是中石油同意对从阿克秋宾油田到中国西部1800 mile的油气管线进行可行性研究,预计耗资35亿美元,将使得哈萨克斯坦拥有不经过俄罗斯的油气出口管道。

(4) 中国国外石油面临激烈竞争

在中俄能源合作中,2002年,中石油未能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远东石油管道中方未能如愿;2004年,中石化和中海油在最后一刻放弃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的股份;2005年5月25 日,美国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正式开通,里海石油外运西线通道投入运营,而到2005年12月底,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东线输油管道才建成使用,由于哈萨克斯坦已经加入通过“巴杰”线向西方出口原油方案,由此通往中国的管道可能面临油源之争的局面;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

中国石油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是原因之一,2004年7月在苏丹3、7号区管道项目招标时,中石油受到中石化的影响,没有中标。同年,在利比亚的输油管道建设中,这两家中国石油公司再次内讧。这种中国石油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其他地区多次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国外石油投资的重要问题。

俄海军作战能力跌至最低谷:黑海舰队形势太惨

一.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主导着世界,美元也就成了相对稳定国际通用贷币,许多国家都拿美元作为国家外汇储备;

美元的贬值,使得这些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国家的进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美元如持续走低的话会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也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如下:

://.cctv/special/649/-1/38609.html

://china.jinghua.cn/c/200804/02/n907511.shtml

近两年来,俄罗斯与北约为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剑拔弩张,冷战气氛重新笼罩黑海地区。11月下旬,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访华,期间俄方放出消息称中俄两国海军明年春季在地中海进行联合军演。这些让俄黑海舰队、乃至整个俄罗斯海军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但黑海舰队现在形势其实并不妙。

 2015年,俄黑海舰队将失去大型水面舰

黑海舰队是俄罗斯最古老的舰队。黑海是暖海,一年四季皆可通航。相比之下,白海和波罗的海一年有9个月的冰冻期,北方舰队及波罗的海舰队每年只有3个月时间可以从北边进入大洋;并且黑海也是一个战略地位重要的海域,俄罗斯历史上高度重视该舰队的建设。

1783年5月13日,由五艘护卫舰和几十艘其它军舰组成的俄罗斯舰队开进克里米亚半岛西南海岸的阿赫季阿尔海湾,驱逐了土耳其人。它们成为俄罗斯黑海舰队的第一批舰艇,至今231年。苏联时期,黑海舰队异常强大,规模仅次于北方舰队,拥有唯一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苏联崩溃以后,黑海舰队日益衰落。

目前,俄海军黑海舰队只有2.3万人,各型舰艇90艘、飞机50架,总体实力不到前苏联时期的五分之一,战斗力更是不值一提。舰队所属舰艇大多是中小型舰艇,而且型号大部分是较老旧的舰艇。

2014年11月4日,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刻赤"号大型导弹驱逐舰在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发生火灾,伤势严重。当时刻赤号正在港内进行定期维护,火灾是从船后部动力舱发生的,烧毁4个舱室,着火原因是由于舰员利用柴油机发电机干燥衣服引发,并非起初媒体推测的由电线引发。

这艘14年服役的老舰,至今已有40年舰龄,已经严重老化,只能在本就衰落的黑海舰队里充当门面。"刻赤"号属于卡拉级大型反潜舰,排水量00吨,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二号主力舰,仅次于旗舰光荣级莫斯科号巡洋舰。卡拉级是苏联于11年起开始服役的大型反潜舰。苏联舰艇工程的编号是1134B型,总体是克列斯塔II型反潜巡洋舰的放大款。全部7艘由乌克兰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市"61名公社社员"造船厂建造,这里也是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诞生地。2014年3月6日,俄海军为阻止驻扎在克里米亚的乌克兰海军出港,炸沉了处于报废状态的"奥恰科夫"号大型反潜舰,阻塞了港口,"奥恰科夫"号是卡拉级反潜舰的第2艘。

黑海舰队如今只有一艘万吨以上光荣级巡洋舰"莫斯科"号,按它将在2015年初接受改装;一艘刚刚着火的卡拉级大型反潜舰"刻赤"号,估计会很快退役,俄海军本来让该舰在2015年充当临时旗舰的;还有一艘5000吨的卡辛级改进型导弹驱逐舰"机智"号,这艘舰更高寿,1969年服役,至今45岁,处于"永久"维护状态。黑海舰队还有两艘排水量3000吨,舰龄高达30年的克里瓦克级反潜护卫舰,技术状态尚可,能够出海作战,但武器装备早已落后。

剩下的水面舰艇全都不值一提,除了军辅船,就是导弹艇。包括2艘纳努契卡级导弹艇,排水量500多吨,最初名称是小型导弹舰,苏联海军鼎盛时期一度被降级为大型导弹艇,苏联解体后,苦逼的俄罗斯海军又将其重新定义为轻型导弹护卫舰,以便在纸面上维持护卫舰数量。黑海舰队中最新也最有特色的轻型战舰当属2艘"海狮"级气垫导弹舰(575、615号),分别于1995和19年服役。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惟一一种用大型气垫船体的导弹舰,满载排水量1050吨,使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最大航速达53节,装备2座四联装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海狮级是俄罗斯海军的独创,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仅建2艘,都部署在黑海舰队,很少出海,其战斗状态不明。

这样,到2015年,俄海军黑海舰队将不存在大型水面舰艇。

 俄海军新舰建造进度非常缓慢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好转和增长,军费大幅增加,俄罗斯的底气又足了一些,三年来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武器购大体能够按期完成,有些急需装备甚至超额完成。俄罗斯海军为黑海舰队航空兵订购了最新型的苏-30SM战斗机,为岸防部队订购了"堡垒"超音速岸舰导弹。

但要恢复黑海舰队的战斗力,最关键的还是大中型作战舰艇。根据,黑海舰队旗舰1164型光荣级"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将在2015年底进行技术维护和现代化改装,将更新防空导弹系统,用全新的S-400以取代过时的S-300系统。具体由北德文斯克的"星星"造船厂负责。在"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升级改造期间,由刚刚发生火灾的刻赤号大型反潜舰做为黑海舰队新旗舰。但是总是没有变化快,目前另一艘1164型光荣级"乌斯季诺夫元帅"号导弹巡洋舰也在北德文斯克船厂进行维修,该舰在2014年底前交付俄海军。但是星星造船厂的总经理弗拉基米尔·尼基京表示,该舰维修任务的实际工作量远远超出原,维修工作仍未全部结束,将在2015年重新进厂。"莫斯科"号2015年的进船坞改装,还要往后拖。

俄海军在2008年订购了6艘4000吨的1135.7型导弹护卫舰,其中三艘配属给黑海舰队。首舰"格里戈洛维奇海军上将"号第一次2013年底交付,第二次2014年底交付,至今还未有动静,估计2015年可能交付。1135.7型导弹护卫舰的首舰"格里戈洛维奇海军上将"号(Admiral Grigorovich)2010年10月开工;第二艘"埃森海军上将"号(Admiral Essen)2011年7月开工;第三艘"马卡罗夫上将"号(Admiral Makarov)2012年2月开工,这三艘军舰预计在2018年前可以部署到位并形成战斗力。

1135.7型护卫舰是一种多功能舰艇,涵盖远程反舰攻击、防空以及反潜作战等。相较于先前售予印度的塔尔瓦级,最大改进就是以3S90E垂直发射系统取代原来的"无风"单臂发射器,装填垂直发射的9M317ME防空导弹。虽然俄罗斯北方造船厂在近些年已经开始建造同样是4000吨级的2235型"戈尔什科夫上将"级(Admiral Vladimir Kuroyedov class)导弹护卫舰,许多装备比随后建造的1135.7型"格里戈洛维奇上将"号更为先进;然而"戈尔什科夫上将"号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设计,尤其是使用俄罗斯先前没有用过的全新作战系统,相控阵雷达与武器装备,技术风险较高,整个研发与建造进度也比原本进度大幅度拖延,下水四年,一直在水里泡着,服役期无法确定。该舰在2014年11月初开始海试,按照中国海军的那种工程进度推算,可以一年内正式服役,但是在俄罗斯,新武器交货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事情。

1135.7型导弹护卫舰是由外销印度的"塔尔瓦"级改良而来,大部分设计都已经过验证,技术上比较成熟。俄罗斯海军可能是鉴于戈尔什科夫上将号护卫舰的进度不顺,才会另外购买设计成熟的1135.7型来填补空档。1135.7型导弹护卫舰是俄罗斯为印度建造的6艘"塔尔瓦"级护卫舰的自用版本,技术水平没有变化,战斗力与中国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大体相当。但是1135.7型用的许多系统,当初是为海外客户研制的,这些系统一直没有获得在俄罗斯武装力量中使用授权,没有正式国家试验,造成该舰的建造异常吃力,服役期一拖再拖。本来一艘技术成熟,并且批量生产过的护卫舰,建造过程应该是很顺利的,譬如中国海军就在不到十年时间建造了20艘以上的054A型护卫舰。

水下力量方面,黑海舰队已经24年没有收到新的潜艇了,目前只有一艘潜艇,1990年服役于海军的"基洛"级柴电潜艇"阿尔罗萨"号,该艇接近报废状态,早已不出海。俄海军为黑海舰队订购了6艘基洛级新型潜艇,这样就可以组成一个配备齐全的潜艇旅。首艘636.3型"新罗西斯克号"柴电潜艇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该型潜艇已开工建造4艘,第二艘顿河畔罗斯托夫号(Rostov-on-Don)于2011年11月开工,第三艘旧奥斯科尔号(Stary Oskol)于2012年8月开工,第四艘克拉斯诺达尔号(Krasnodar)于2014年2月开工。前三艘已经下水。虽然按原有所拖延,但对于俄国,这进度算相当快了。

基洛级636型潜艇是前苏联在冷战末期研制的一款常规柴电潜艇,水下排水量约3000吨,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最多可搭载18枚鱼雷或潜射反舰导弹。636.3型潜艇,也称636M型,由俄罗斯红宝石中央海事设计局研发,是基洛级877型和636型常规潜艇的改进版(这两种潜艇中国也有装备,共进口10艘),具有先进的隐身技术,扩大了作战范围,具有对陆地、水面和水下目标的打击能力,主要在浅水区完成反舰和反潜作战任务。该型潜艇由52名艇员组成,水下时速可达20节,水下电力推进时航程可达400海里,续航力45天,装备18枚鱼雷和8枚舰对空导弹。636.3型潜艇用水滴形艇型、浮筏减振设备以及低噪声螺旋桨,航行时静音水平良好。俄军自述这种潜艇的噪声强度接近海洋背景噪声,极为安静,俄罗斯海军自豪的称之为"海洋黑洞"。

2011年6月,俄罗斯与法国签署了购买两艘"西北风"的军贸合同,其中第二艘将配属给黑海舰队。合同总价高达17亿美元天价,为什么说天价呢,因为相当贵,按照俄法两国的购合同,法国造船商的利润快赶上毒品贩子了,法国自用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造价仅为1.5亿-2亿欧元,折合2亿-2.6亿美元,仅为地平线级导弹驱逐舰的4分之一。而且这17亿美元仅为造舰费用,不包括气垫艇等两栖战舰必须的配套装备。由于乌克兰危机,法国已经宣布延迟交付该舰。

 俄海军作战能力已降至最低谷

由于黑海舰队的舰艇普遍严重老化,战斗力低下,不足以应对地区局势。2013年,俄罗斯在该地区建立了一支"永久性"的海军特遣舰队,主要是为了维护俄罗斯在黑海、乃至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利益。特遣舰队由12艘作战舰艇和军辅船组成,包括"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彼得·诺夫戈罗德"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这三艘舰艇分别是俄罗斯海军旗舰、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旗舰。

该特遣舰队的任务是十分明确,即"歼灭"对俄罗斯核心边界和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目标,目前这个目标暂时是美国或北约对乌克兰的海上支援力量。个人认为这种临时抽调,甚至将三大舰队旗舰都抽调上阵的舰队组织方式,毫无疑问是无法持久的,因为保障问题,这种草台班子式的特遣舰队,战斗力也令人怀疑。2014年初,"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即脱离特遣舰队返回母港海参崴,据途中监控的日海海上自卫队描述,归港途中的瓦良格号锈迹斑斑,状态很差,丝毫不像一艘随时能打的战舰。

2014年的俄罗斯海军已经非常虚弱,整个俄罗斯海军,能够开出港口的,5000吨以上水面作战舰只有:急需进港大修的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一艘,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核巡洋舰一艘,光荣级巡洋舰3艘,现代级驱逐舰3艘,无畏级反潜驱逐舰6艘,5000吨以下的水面舰也不多,只剩下核潜艇尚有一定战斗力和威慑能力。

这其中,太平洋舰队能开出港的军舰:光荣级瓦良格号巡洋舰、2艘现代级驱逐舰、4艘无畏级大型反潜舰,水面舰规模和战斗力大致相当于中国海军一个驱逐舰支队。——中国海军的驱逐舰支队现在通常由4艘驱逐舰、4艘护卫舰组成,例如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下辖2艘052C型防空驱逐舰、2艘052B型通用驱逐舰和4艘054A型反潜护卫舰,一个支队所提供的防空、反潜能力就已超过俄军整支太平洋舰队。

北方舰队实力最强,现在能执行任务的大中型水面军舰有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核巡洋舰、光荣级乌斯季诺夫号巡洋舰、以及1艘现代级驱逐舰和2艘无畏级反潜驱逐舰,作战实力基本相当于太平洋舰队加上一艘大型航母。

波罗的海舰队的状况比黑海舰队更差,现在只剩下一些小型护卫舰、导弹艇,配合岸舰导弹部队守卫海岸,已失去远海作战能力。

基洛夫级巡洋舰排水量2.5万吨,苏联共造4艘,现在只有彼得大帝号在役。拉扎号是第二艘,原名伏龙芝号,年入太平洋舰队,94年起停用,98年封存退役。俄军2011年重启该舰,将于今年年末进港改装,最新消息是只做大修,没有新武器系统更新,2018年服役。该舰属于海上恐龙,不足为惧。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是目前唯一有战斗力的大型多用途导弹驱逐舰,排水量8000吨,配备8枚超音速反舰弹和两座中程舰空导弹发射架,1980年代开始服役,共建造22艘,目前已退役11艘,另出售中国4艘,俄军目前拥有7艘现代级,但只有3艘能够出海,剩下的在“永久大修”中。

俄罗斯国防部已批准研发领袖级大型导弹驱逐舰,建造6艘,该舰配备P-800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具有反导能力的最新防空导弹系统S-500。领袖级用于取代目前在役的现代级和勇敢级驱逐舰。按俄海军这些年的造舰能力,估计普京总统退休前该舰能服役。

俄罗斯军队整体实力正在恢复,但因为前十几年受过严重内伤,军舰老化严重,国内造船能力又迟迟未能恢复,所以俄海军仍在苦苦挣扎。再加上俄罗斯经济受到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太大,自身工业体系还不完善,重振海军之路着实艰难。

如果战略需求、资金预算和技术条件均按照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至2018年,黑海舰队将成为拥有一艘经过现代化改装,12000吨的光荣级导弹巡洋舰;3艘4000吨的1135.7型导弹护卫舰;6艘基洛夫636型常规柴电潜艇等舰艇组成的现代化小型舰队。

突然,晴天霹雳,油价暴跌了!!!

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年中起国际原油油价持续下跌超过30%,按俄罗斯财政部测算,原油价格要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普京的十年扩军,但现在油价已跌破每桶70美元。普京对此会作出何种决策?我们拭目以待。